避开这些误区,让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少走弯路

发布时间:2022-05-14
浏览次数:
孤独症又称为孤独症,它有一个显著的临床表现就是语言障碍,有的孩子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是他们几乎不会主动与人说话;有的孩子说话了也会给人一种自言自语的感觉;有的仅能掌握少数简单词句,甚至有的会经常重复无意义的音节。
 
由此可见,语言障碍不但阻碍孤独症儿童在正常环境的成长,更给家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正确的语言干预刻不容缓。
 
但在语言干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过分注重口语训练,甚至不管方法是不是正确,也不管孩子的实际认知理解能力如何,好像孩子只要能开口说话了,其他都不是问题,但这样往往会导致孩子语言发展停滞不前。
 
所以今天本篇文章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语言干预训练中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做了“口肌训练”,孩子就会说话了
 
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不会说话,做口肌训练就能开口了吗?其实口肌训练指的是一种口部肌肉锻炼的方法,它主要针对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的训练。
 
研究表明,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过程,需要建立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并不是所有不会说话的孩子都需要进行口肌训练,当孩子不会说话时我们要考虑孩子是否掌握了语言的基础技能,例如:对视、专注力、模仿等。切记,口肌训练不是万能的,它对儿童的语言治疗只是起着辅助性作用。
 
误区二、刚开口说话就纠音
 
为了能让孩子发出声音,说出话,很多家长会采用各种方式威逼利诱,等孩子好不容易说了,又不停地要求孩子发音清晰。
 
其实,当孩子刚学会说话就强行要求让孩子发出正确的语音,很容易让孩子对语言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刚开始,我们不能只教孩子发出一个正确的音,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使用语言的快乐,当孩子愿意表达时,即使说不清,也要马上奖励,露出欣喜的表情。
 
误区三、过度给孩子语言辅助
 
很多时候孩子的认知已经有了明显进步,却还是不说话,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语言辅助太多了,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过少。
 
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同时要把握住孩子的动机,只有当孩子主动表达需求之后,家长才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误区四、多读古诗有利于语言发展
 
很多家长总喜欢拿着厚厚的古诗、三字经反复让孩子诵读甚至背过内容,当孩子可以把全部古诗背诵出来时,就认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好。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古诗是无意义的语言,对孤独症儿童来说背诵古诗往往是机械性记忆。真正的语言是要与人交流的,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表达的,有的孩子能讲很多长句子,但是真正能用来沟通的却很少,因此家长们更应该教孩子是实用性的语言,如“我要吃、我要喝……”。
 
误区五、不停地给孩子说长句子
 
常常见到这一奇怪现象,有的孩子连最简单的“坐、站、吃”都听不懂,家长却对孩子讲很长的句子,然而这些孩子连最简单的“坐下”、“站起来”都听不懂,又怎么可能听懂这些长句子呢?
 
其实学习语言,必然需要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但是语言输入不代表要不停地说话,应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来进行表达,有时候对那些简单指令都听不懂的孩子而言,语言要简单明了效果才更好。
 
  • 艾米熊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艾米熊儿童康复中心 24小时微信咨询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新南路439号中国华融现代广场3幢9-办公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