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自言自语不一定是孤独症?

发布时间:2022-05-12
浏览次数:
如果你们的小孩平时只是偶尔喜欢自言自语,千万不要盲目地去把它等同于孤独症。那么,小孩子为什么喜欢自言自语呢?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与家庭结构有关系。目前许多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由此滋生了很多不良的因素。独生子女大部分时问在家里面只能自己跟自己玩,因为缺少玩伴,他内心会下意识地把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当作自己的玩伴,跟它们对话,跟它们做游戏,从而来减轻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小孩的这种自言自语,被称之为“游戏语言”,是小孩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一种适合社会的能力,家长们没必要担心。
 
二是与家庭环境有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家长们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也容易变得躁动,自然就会疏于对小孩的照顾。一味地把小孩丢给家里的老人或保姆,有的甚至晚上睡觉都不跟小孩一起,而老人和保姆又缺乏跟小孩交流互动的知识和能力,这样就会导致小孩不愿意与人交流,从而产生了自己假想中的倾诉对象,所以才会自言自语,也被称之为“倾诉语言”。这种现象提醒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尽量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互动交流。
 
三是与语言发育有关系。可以说自言自语是所有孩子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阶段。人类语言的发展有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两个阶段。通俗地讲,外部语言就是我们经常说出来的可以听得到的话,内部语言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属于无声的语言。一般3岁以前的小孩基本上都是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比如看图识字等,比较倾向于死记硬背。而到了幼儿园阶段,也就是4~6岁左右,才慢慢形成内部语言。这个时期的小孩已经慢慢有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并试图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但是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并不是瞬间转化的,中间还必须经过一个自我中心语言阶段,也就是表现为上面所说的自言自语、游戏语言、倾诉语言等,这其实就是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之间的过渡期。这段时期之所以小孩会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是因为3岁前后的小孩语言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无法做出像大人样的单独思考,必须借助外部语言和动作进行辅助思考,所以才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会随着小孩内部语言的慢慢形成,也就是上小学时逐渐消失。
 
四是与自我调节有关系。有研究证明,小孩在自言自语的时候,他的整个神经系统均处于绝对放松的状态,不会产生任何的思想负担,他会把自己平时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遇到的一些事情通过自己的方式讲出来,并且在自言自语的同时,还会出现时而笑时而皱眉时而生气的表情,语气也往往会发生改变。这种自言自语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提高小孩独立处置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平静小孩自身情绪,对小孩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小孩自言自语并不一定都是一种病态,有时候恰恰表现出了小孩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是自己内心想法和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时候家长们千万不要去打断自己小孩的自言自语状态,而是应该去静静的倾听,从中找到小孩内心问题所在,进而去鼓励和正确引导。
 
如何辨识孤独症
 
但是也要知道,那些患孤独症的小孩,特别是患轻度孤独症的患儿,也有自言自语的表现,很容易跟正常孩子的那种自言自语情况混淆,我们必须正确区分。那么,如果发现孩子自言自语,如何辨识自闭症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孤独症小孩的三大行为特征,基本上是每个孤独症患儿共有的。只要掌握了这三大特征,就很容易辨别小孩是否自闭症了。
 
第一大特征就是语言沟通障碍。像一些简单常用的词语不会讲,比如爸爸、妈妈等,但是他可能会背很多甚至很长的故事、唐诗、儿歌等;不会提问和回答别人简单的问题,分不清人物,不知道“你”“我”“他”的具体意思,经常混淆;不能与人交流,经常答非所问,甚至自言自语,重复一些语句。
 
第二大特征就是社会交际障碍。不与人交流,独来独往,对外界食物漠不关心,甚至走路、做事时一味盯着自己的鞋子。很少会与人对视,也不会正眼看着人说话,眼光闪烁不定。
 
第三大特征就是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固执。喜欢重复。孤独症的小孩平时着迷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固定的游戏、物品或是动作,也会长时间地盯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甚至要求天天吃同样的东西,天天看同样的电视,天天用同样的物品,等等,非常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掌握了上面所说的三大行为特征,我们就会很容易分辨出自己小孩是否患了自闭症。
  • 艾米熊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艾米熊儿童康复中心 24小时微信咨询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新南路439号中国华融现代广场3幢9-办公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