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干预孤独症孩子的刻板行为?

发布时间:2022-05-10
浏览次数:
孤独症孩子的刻板行为一直是困扰家长的一个问题,想要改变孩子的刻板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什么是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是一种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意义的某种行为。
 
通常,这种行为被打断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冲突。按照刻板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1、刻板动作
 
比如反复甩手、反复玩手指、反复摇晃身体、打头自伤等肢体动作的刻板。此类刻板行为最为简单。
 
2、刻板思维
 
比如,积木必须搭成一条线,数数必须从1到10不能从中打断,讲故事只讲同一个,必须沿着同一路径回家等。此类刻板行为具有一定的思维秩序性。
 
3、刻板语言
 
简单的如重复同样一句话(有自言自语的性质),唱同一首歌,复杂的如只能表达打开,什么都是打开,拿起苹果也叫打开,画画也叫打开。此类刻板行为不能将语言灵活运用,尤其表现在句子组织能力弱。
 
4、刻板规则
 
比如,比赛只允许自己赢,不能接受其他结果;或者,肯德基必须吃鸡块,没有的话就会崩溃;或者,游戏玩熟练之后,拒绝更改任何规则。
 
普通的成人也会刻板,比如开会时抖腿,用老式电话时玩电话线。
 
 
在普通儿童中,1岁以内的婴儿或多或少都会有简单重复的刻板动作, 但随着年龄增长及能力提升,刻板行为通常都会消失。
 
在2岁以上自闭症及发育迟缓儿童中,更容易伴有刻板行为,其中,又以自闭症谱系儿童最多。
 
在自闭症谱系儿童中,按照智能的由低到高,其刻板行为依次表现为:刻板动作、刻板思维、刻板语言、刻板规则等。
 
为什么会有刻板行为?
 
每一个行为存在,都具有其原因和意义。
 
对于刻板行为来说,其本质原因是,大脑神经本身的损害,具体原因不明。
 
从实用角度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1、无事可做
 
刻板行为一般发生在没事情做的无聊时候。如果儿童在全身心参与其他项目,一般较少发生刻板行为。
 
2、感官刺激
 
无聊,加上做某些刻板动作时可以带来感官上的快感,于是,这些行为就被自己强化了。没有什么比获得快感更有力的强化。
 
3、获得关注
 
有些刻板行为不是被自身强化,而是被他人强化。比如,一打头,孩子就能得到家长关注(被打骂也是一种关注),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给自己东西也是一种关注),那么这种刻板行为就会被他人强化。
 
4、智能障碍
 
刻板行为是一种低级心理发展功能,换句话说,很多4、5岁的儿童,心智能力可能还停留在1岁,所以很多刻板行为就保留下来。
 
那么,长期看来,只有发展智能,才能从本质上克服刻板行为。否则,一个刻板行为消除了,如果智能得不到有效提升,还会有其他刻板行为发生替代。
 
如何干预刻板行为?
 
1、不要让孩子一个人闲着
 
当孩子一个人独处或者无聊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刻板行为来打发时间,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刻板行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运用结构化的日程表,把孩子一整天的时间做个规划,让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以此来填充孩子的空余时间,减少刻板行为的出现。
 
2、寻找替代活动,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出现刻板行为时,我们应该立刻介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越陷越深。
 
3、不停的泛化
 
没学习一个新事物,一定要给孩子泛化,避免孩子出现刻板行为。
 
例如我们用卡片学习猫,我们就要带孩子去看真正的猫,不同颜色的猫,让孩子听猫的叫声,摸摸猫的身体。
 
让孩子多感官一起参与,来对这个猫形成一个更立体的印象。这样孩子对猫的认识就不会刻板的停留在卡片上了。
 
 
 
  • 艾米熊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艾米熊儿童康复中心 24小时微信咨询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新南路439号中国华融现代广场3幢9-办公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