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即使拿到的医生诊断是疑似孤独症,但仍然放心不下,因为孩子确实存在客观的能力问题以及行为问题。
但是孩子却不能被确诊为孤独症,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疑似孤独症。
所谓“疑似”,意思是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现,跟孤独症的表现相似,但是却不满足孤独症的典型表现。
比如孩子不说话,尽管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之一是语言障碍,但是大家别忘了,语言发育迟缓也存在语言能力落后的表现。
就像有的孩子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虽然是社交能力障碍的表现,但是也有另一种原因,就是孩子本身性格原因导致的。
孤独症的判断标准,是孩子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兴趣;
那么孩子的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重复会有什么行为表现呢?
●社会沟通、交往能力缺陷
孤独症并不是全然没有社会交往能力,而是存在缺陷。譬如,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也较少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感受等,难以交朋友。
●语言交流障碍
有些孤独症孩子是有语言的,只是他们有语言交流障碍,多表现为语迟或不会说话,以及自言自语,出现一些毫无意义的交流。
●刻板行为
很多孤独症的孩子,行为刻板,兴趣狭隘,他们只对某一些特定的事物感兴趣,例如,喜欢将玩具一遍又一遍的摆放整齐,对于特殊奇怪的声音着迷,却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充耳不闻。
一般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孩子,几乎是会被判断为孤独症的,但是如果只满足其中某一个方面的行为表现,就不能被确诊为孤独症。
谁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快乐健康地长大,但面对孩子的种种症状,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把悲伤收起来,用爱与温暖陪伴他们。
孤独症并不是孩子发展上的死刑,许多曾确诊为孤独症的孩子,经过一系列的专业干预之后,都成长为具有社会性、有沟通能力、有生产力的大人。
当孩子疑似孤独症,家长第一件也是最重要事就是:调整心态,切记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要及时带孩子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干预训练,配合机构的老师一起训练,家庭与机构相结合,帮助孩子更好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