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交故事增进孤独症孩子社交理解

发布时间:2022-05-09
浏览次数:
通过社交故事增进孤独症孩子社交理解
 
社交故事,是借着说故事的方式,向孤独症孩子仔细地描述一个特定的社交处境,令他们明白在处境中应有的行为,从而引导他们模仿正确的社交行为和态度。当我们向自闭症孩子反复说故事时,这些社交常识便会植入他们的脑海中,增进他们对社交处境的理解,并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发地对相应的处境作出恰当的反应。
 
社交故事原本是针对有说话理解能力、有句子组织能力的自闭症孩子来设计的。一般认为适用于能力较高的轻中度弱智自闭症孩子,而对能理解简单符号及简单的语句的学生尤有帮助。一般人在接触到别人的社交场合中,往往很容易便能从当时的情况、别人的表情反应和常见的环境提示等来估计别人的想法,甚至推测别人将有的反应,由之能轻易作出别人预期的恰当的社交反应。这种审时度势、观言察色的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透视别人的能力”。
 
一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渐渐地学懂以至灵活掌握这种“透视别人的能力”,更具体的说,则包括:感觉的判断、概念的判断、情感的判断、属于第二者的判断、群众的判断等。并且他们会逐步把这种能力曾运用所及的各种社交处境分类归档,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可名之为“社交数据库”的记忆档案,当中包括有人物档案、态度档案、社交行为档案等。
 
问题在于很多有关自闭症孩子的研究都指出自闭症孩子根本缺乏这种“透视别人的能力”,而存放在脑中的社交行为资料也是杂乱无章的,甚或可以说没有分类归档。结果每当他们面对一个社交处境时,便无法在数据库中提取相关的资料,以作出应有的社交反应。基于上述的心智理论,社交故事的方法便是希望帮助自闭症孩子重建他们的数据库。当然由于他们根本缺乏“透视别人的能力”,所以社交故事的方法基本是以死记硬套的方式把一些社交常识植入他们的脑海中。
 
社交故事主要是由下列四种句子组成
 
描述句
描述事情发生时,周围环境的情况、有哪些人参与、他们的行为等等。例如:在图书馆内,大家都很安静地看书。
 
透视句
形容事情发生时,别人对它有何感受和看法,为何他们会作出描述句中的行为。例如:如果我们大声说话,其他人听到声音,就不能集中看书了。
 
指示句
指出应有之行为和态度,提示孩子作出适当的反应。例如:我可以尝试合上嘴,不发出声音。 
 
控制句
使用一些特别的提示,使孩子能记起应做的行为,使他们能自发地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些提示必须能切合个别孩子的特定需要,故我们可尽量与他们一起设计。而对于一些未能明确表达及理解这些特别提示的孩子,在编写社交故事时是可以省略控制句的。例如:我可以将嘴拉上拉链,保持安静。
 
句子比例
编写社交故事时,我们必须注意四种句子的比例:即每出现零至一句指示句或控制句,就必须附有二至五句描述句及(或)透视句。换言之,社交故事中可以没有指示句及控制句,但就必须仔细描述周遭的环境、人们的感受和反应等。因为我们向孩子多加说明我们的感受,为何我们会在此环境作出这些行为,这样才能使他们明白我们的处境,从而自发地模仿我们的行为。
 
编写步骤
 
一、观察
在编写故事之前,首先要观察孩子最需要训练的社交行为,以及他在掌握该行为中觉得最困难的地方。
 
二、编写故事
应因孩子的理解能力,针对行为中最因难的地方,个人化地编写故事。若孩子能力能应付,可与他一同编写故事或引导他说出适当的社交行为及态度。
 
三、阅读故事
首先应先将故事读给孩子听,成人可站在孩子后侧与其一起阅读故事,或由录音带播放故事,让孩子聆听。倘孩子能力能应付,应教导他自行阅读故事。
 
四、背诵故事
若孩子已熟识故事内容,可尝试让他背诵故事。若孩子能力未能应付,可跳过此项,继续与孩子一起阅读故事或由录音带播放故事,使孩子更能熟识故事内容。 
 
五、仿真应用
仿真行为的社交情境,让孩子在指导下执行应有的社交行为。 
 
六、推广
若孩子能掌握仿真的训练,可将故事内容告诉第三者。在设定的社交情境下,第三者需要背诵故事来提示孩子或诱导他们作出适当的社交反应。 
 
七、消退/类化
在孩子能自行应用故事时,可使用渐消法引导孩子不再阅读或背诵故事而继续执行该习得的行为;此外,可将故事告诉不同的对象,使孩子能将同一个社交行为类化予不同的对象;再者,可重写故事,将相同的行为应用于相似的情境中。 
  • 艾米熊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艾米熊儿童康复中心 24小时微信咨询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新南路439号中国华融现代广场3幢9-办公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