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接到家长咨询:“我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样,不和别人一起玩,也不爱讲话,就喜欢玩一种玩具,我喊他也不太回应我,我有点担心,能帮我看看吗?”
其实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个体发育差异性明显,一些家长能及时发现儿童的异常,也有一些家长容易忽视问题。不论如何,及时把握儿童成长的关键点总是好的。如果儿童有以下状况,家长就需要注意了。
3个月大的时候:对声音没有反应,不注视人的脸和移动的物品,逗引时不发音或不会笑,俯卧时不会抬头;
6个月大的时候:发音少,不会笑出声,紧握拳不松开,不会伸手及抓握,不能扶坐;
8个月大的时候:听到声音无应答,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不会双手传递玩具,不会独坐;
12个月大的时候:不会挥手表示“再见”或拍手表示“欢迎”,呼唤名字无反应,不会用拇、食指对捏小物品,不会扶物站立;
18个月大的时候:不会有意识的叫“爸爸”或“妈妈”,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不会独立行走,与人无目光对视;
24个月大的时候:无有意义的语言,不会扶栏杆上台阶,不会跑,不会用勺吃饭;
30个月大的时候:兴趣单一、刻板,不会说二三个字的短语,不会示意大小便,走路经常跌倒;
36个月大的时候:不会双脚跳,不会模仿画圆,不能与其他儿童交流、游戏,不会说自己的名字。
如果儿童出现了上述情况就要警惕并及时采取措施了。
01早期筛查
发现儿童异常后,家长或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和量表对儿童进行早期筛查。
观察:在群体环境中,比较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文化背景、同一情境下的表现(动作、表情、身体姿势等行为,交往特点、交流特点等状况)或选择量表进行早期筛查。
02鉴别诊断
早期筛查的结果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帮助家长或教育者发现问题,不能完全确认儿童是否就是孤独症或是其他障碍。家长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院寻找专业的医生做鉴别诊断。
03教育评量
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之后,很多家长或茫然无助,或焦虑不安。有关孤独症的各种资讯很繁杂,碍于忧虑一些家长容易急病乱投医。别急别慌!干预要趁早没有错,但干预不能盲目,一切都要建立在评估的基础上。
评估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儿童的基础能力水平,与其他正常发育的儿童进行比较。评估结果可以为以下方面提供指导:干预的重点;干预方案从哪一水平开始;拟解决的障碍;儿童适合何种教学策略;儿童适合什么样的安置环境;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制定并为儿童提供适宜的课程。
个别化教育并不是一对一的教学,而是教育者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社会对个体发展的需要开展教学。教育者如何全面、准确的把握儿童的特点,一定要依据专业的评估结果。
评估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国内最常用的评估工具是VB-MAPP和PEP-3。
04给家长的建议
虽然诊断、评估都会交给医院或机构,但家长能做的也有很多。
1、在可信的网站收集资料,选择专业的康复机构
市面上的康复机构很多,但良莠不齐,在可信度高的网站上收集资料很重要。康复机构的选择要多加考量,实地考察,切不要冲动决定,遇到好老师是幸运的,遇到不专业的老师不免会耽误孩子。
2、与其他孤独症家庭接触,多分享经验、实时资讯甚至学习材料,但要记得,每一个孩子都不尽相同,适合他人的方法未必适合自己,我们与他人多沟通学习是为了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
3、了解自己所在地的保险、入学、甚至就业政策,清楚孩子的能力水平,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设置,为孩子争取最合适的学习环境。关注各种有关的政策福利,善于通过一些政策得到支持。
刚刚被诊断时,别怕也别慌,一步一步来,为孩子也为自己找到合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