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个这样的家庭

发布时间:2022-05-06
浏览次数:
很多人都把孤独症误以为是一种心理问题,但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孤独症是一种脑部发育障碍,属于神经生物学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真正的孤独症患儿并不是没有表情,一副呆傻的样子,他们只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太难了
 
普通学校拒绝孤独症儿童入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位家长将孤独症孩子送进学校后,因为出现扰乱课堂、不听指令等行为偏差,被学校“劝退”。
 
2011年教育部修订《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方法》明确了“精神残疾”包括孤独症,因此公立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也开始对孤独症儿童开放。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求学之路艰难坎坷:27%的6至15岁孤独症儿童曾被要求退学,26%的适龄孤独症儿童面临无学可上。
 
普通中小学缺乏实用教材、专业教师和专门的教学资源,对于随班就读学生而言,他们得不到针对性训练。

也因为他们无法像普通儿童那样走进学校接受常规的、系统的教育,去学习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导致孤独症儿童与社会进一步脱节。
 
“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真是太苦、太难了。”
 
孤独症患儿家长所承受的压力是各类残疾儿童家长中最高类型之一。
 
对于中重度且大龄的孤独症患儿来说“无处可去”,康复之路坎坷而漫长。
 
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当“星爸妈”,当儿童被确诊为孤独症时,从“发现障碍—诊断—确诊—配合治疗”的这个过程中,家长所采取的措施,关乎儿童是否能够及时进行干预康复。
 
家有“星孩”,如何是好?
 
了解孤独症
 
首先,在跨入星孩家庭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家长要了解孤独症是什么,以此来提高自己对孤独症的认识,正确认识发病原因,减轻疑惑、焦虑和自责。
 
积极参与治疗
 
有研究表明,家长的情绪控制也会影响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感知与情绪表达。
 
孤独症儿童与父母之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及时排解抑郁和表达自我感受。
 
此外,家长也需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结合自己孩子实际的障碍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
 
对于孤独症孩子而言,科学密集的干预康复训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他们的行为缺陷。

因此,家长们不要抱着"等一等"、"再看一看"的想法,无论确诊还是疑似孤独症,都应该尽早开展干预治疗。
  • 艾米熊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艾米熊儿童康复中心 24小时微信咨询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新南路439号中国华融现代广场3幢9-办公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