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孤独症孩子学了就忘?大部分家长都忽略

发布时间:2022-05-06
浏览次数:
我们给予孩子密集训练,最终是希望孩子未来能够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也能够长久应用已经学会的技能、融入正常生活。
 
但很多家长总是哭笑不得的说:
 
孩子明明在家会上厕所,怎么去到外面就不会了?
孩子在机构认识了苹果,怎么回家就不认得了?
孩子在机构听到老师的指令会回应,可一回家就没反应了!
 
其实这些情况很普遍,几乎每个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遇到过。
 
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家长回家没有给孩子复习巩固在机构学习的能力,并且没有做随时随地的泛化。
 
而什么是“泛化”?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一下。
 
什么是泛化?
 
泛化,指大致的或类似的转换,是ABA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一旦一个技巧在一个环境(如教师)中被教会,就要将他转移到变化了的环境(如变换材料、位置、人员)中进行泛化。
 
泛化关系到训练的有效性,即可以确定行为的改变是因为孩子学到了东西。
要使一个教学方案,达到有效性,就要系统地进行泛化训练。  
 
泛化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的泛化和反应的泛化。
 
刺激的泛化
 
刺激的泛化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学会的行为,以后在其他的环境中也能表现出来,尽管这些环境并没有包括在教学计划中。
  
01 不同环境中进行训练
  
如果你的孩子只在一个地方做训练(如学校或训练中心),没有在其他地方学习(如家里)的经验,那么一旦环境变化,容易出现表现上的差别,即很难、几乎没有泛化的能力。
 
要改变这个情况,就需要在一个以上的地方进行训练,即:在学校里进行的训练回到家也要继续进行。
02 不同老师上课
  
有多个“重要的成年人”参与教学是非常的关键的一点。
 
孤独症孩子容易出现对大人的区别对待的情况,比如特别听老师话,但是不配合家长的训练。
 
如果孩子身边多位成年人共同参与到训练的过程来,可以有效改善这个局面。
 
03 将刺激物共同化
  
在开始训练的阶段,将家里和训练中心/学校的环境布置得相似,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比如用同样的教具、相似的吃饭环境、把相处得来的小伙伴请到家里玩耍,在孩子要上学之前,在家里模拟教学的场景,这样可以使孩子以后到学校容易适应。
 
请记住刺激泛化的基本规则:如果没有,就建设它。
 
反应的泛化
  
反应的泛化是指通过训练一个行为引起更多的行为变化,即教一个或一些有限的行为,获得了其他附带的行为改变效果。
  
例如,康复老师教孩子拥抱和亲吻你,他能表现出更喜欢你。
 
以下是将反应的泛化达到最大化的部分建议,如果家长朋友还有其他的疑问,可以后台留言咨询,我们将有专业人员为您解答!
 
01 学会交流性反应
  
建立并加强那些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的语言训练。
 
例如,让孩子学会那些对他表达要求有直接帮助的词(如饼干、果汁、打开、不做了等),要比学会称呼一些名词概念(如鼻子、耳朵、绿色等等)要有用得多。
 
02学会一些实用的自我帮助技巧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自理行为,这些技巧能够帮助孩子得到一些可以增加他的自我满足或想要的东西。
 
比如会打开门,脱掉湿了的衣服,热的时候脱掉外衣,或者能够骑着自行车到一个他想去的地方。
 
03学会怎样玩耍
 
对一些不恰当的自我刺激方式来说,某些玩耍活动是较适当的替代活动。
 
例如,一个孩子总是旋转他所看到的一些东西(如笔、杯子等),可以利用这一点教他做陶艺,这样可以减轻他的不恰当自我刺激方式;跳舞对于喜欢摇晃身体的孩子也有帮助,以此类推。
 
泛化工作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不光要保持持续性,还要有系统性。
 
因为需要泛化的因素很多,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持续、系统的给孩子进行泛化训练,也更加更利于孩子的康复。
  • 艾米熊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艾米熊儿童康复中心 24小时微信咨询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5683164956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新南路439号中国华融现代广场3幢9-办公12、13、14